早上看到一個新聞標題:『台灣人20年來拚命賺錢給醫師用』,傻眼。好好的寫個『20年來醫療保健支出增加』不行嗎?下這種仇醫、帶風向的標題,不曉得是為了什麼。如果是為了聳動搏版面,嗯,結果現在這篇新聞已經自動下架了。
這二十年來的人口老化造成醫療支出上升,幾乎是無法避免的。況且醫療科技日新月異,隨便舉個例:舊的糖尿病藥物一顆兩塊錢,會低血糖還會變胖;新的糖尿病藥物一顆30元,可以保護心腎還會變瘦,你如果是病人要選哪一個?
這個統計數據應該還有把自費醫療算在內,比如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醫材,想用好東西總是要花錢。此外健保診所不好做,自費醫美倒是很盛行,沒去醫美打過雷射的人都快變稀有動物了。當然,別忘了保健產品的龐大市場,看看那個隨便募資就有三千萬的維他命,還只是裡面的冰山一角而已。
總之,如果二十年來醫療支出逐漸減少,我才覺得是國家退步的象徵。
那有沒有可能出現醫療支出下降的這一天呢?假如政府更注重預防醫學、民眾更重視自己的健康(不是指買保健產品,而是擁有良好的飲食、運動、體重),的確是有機會,不過短期之內,這個場景恐怕只會出現在夢裡...